2025年新学期开始,季羡林学院开设的音乐鉴赏课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美育的深层价值。课程以"体验·创造·表达"为主线,通过沉浸式艺术实践与理论结合,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探索美、创造美,展现出我院美育工作的创新成果。
手碟体验:触摸世界音乐的温度
课程伊始,同学们现场观摩了手碟演奏。空灵悠远的音色如涟漪般在教室内回荡,这种源自瑞士的现代打击乐器以其独特的造型与演奏方式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轮流尝试敲击手碟曲面,感受不同频率的振动与音阶变化。"指尖触碰金属的瞬间,仿佛能听见地球的心跳",一位同学在体验后感慨道。通过乐器历史讲解与演奏技巧分析,同学们不仅了解了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更在互动中体会到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
声乐实践:科学方法与艺术表达的融合
课程第二环节,音乐教师王敏教授以"让身体成为乐器"为主题展开声乐教学。通过趣味呼吸训练、共鸣腔体运用等科学发声练习,同学们逐渐掌握如何用最自然的状态歌唱。在学唱歌曲时,王敏老师鼓励学生分组编排肢体动作,最终形成的创意小表演。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学习了中国传统乐器分类等传统乐理知识。在这次体验中,歌声与律动交织,既有文化传承的厚重感,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创新表达。
美育赋能:以艺术滋养成长
这堂音乐课打破了传统鉴赏课的单一模式,采取了"鉴赏-实践-创造"的立体化美育方式。辅导员王娜表示:"我们致力于通过沉浸式艺术体验唤醒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创造力,最终实现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构建"面向人人"的美育格局,而这堂课程正是通过广泛参与、分类指导的方式,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在艺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课后,参与学生纷纷表示,这样的课程既有趣又有深度。理工学院的颜同学说:"没想到工科生也能在音乐中释放压力、激发灵感,艺术确实能让思维更开阔。"随着我院美育课程体系的持续优化,更多跨学科艺术实践项目将陆续推出,助力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让美育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终身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