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团工作» 学风建设
季羡林学院组织观看“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

2022929日晚,季羡林学院组织学生通过线上的方式观看了齐鲁大讲堂·开学第一课,学生们纷纷在线留言、点赞。观看结束后同学们通过撰写体会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深刻的学习感悟。

作为主讲人,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带来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题演讲,并以古代典籍为舟,带大家一起畅游华夏文明之河,感受国学经典里蕴藏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族智慧,以及其跨越时间的非凡力量。

 

学习心得

 

 

文化蕴藉人,从来德润身

民族复兴的根本是文化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在神州大地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烛照千秋,辉映未来。我辈青年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勇担使命,心向苍穹。9月29日晚,我观看《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犹如重新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中,汲取到了青春的力量。

树高叶茂,联于根系。作为主讲人,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将带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反复提到,用青年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的理解,要做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新时代,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将其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要发展,就需要一群有担当的文化人,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用创意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之中讲述苦旅。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唯有继续于这文化的苦旅当中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才能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长桥。

文学院   张茗荃

 

 

 

怀拳拳爱国心,做时代弄潮儿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金秋九月,烈日炎炎的盛夏已然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开学季,随着《齐鲁大讲堂开学第一讲》准时的开播,我被有趣又寓意深刻的节目内容所吸引,让原本激动不已的心逐渐平复。

悠悠中华五千年,铸就了数不清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其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五千年来有很多忠贞义士留下一段段爱国传奇。

古往今来,有数不尽的爱国人士都想歌唱祖国。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它斗气昂扬,豪情万丈,唱出了作者的心声,呼唤了人民群众的心。难道他不是在号召大家一起歌唱我们的祖国,齐心协力保卫祖国。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掏出了文天祥埋藏已久的心,说到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爱国。

现如今,新型冠状病毒再次蔓延,但国内恐慌并未增多,都是源于我国甚至世界上的人们密切关注此事,都在为这次疫情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如今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一场疫情,耄耋之年,临危受命;一袭白衣,医者仁心,舍己为国;一纸战书,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他就是出身于杏林世家的钟南山。面对疫情,他没有豪言壮语,而是侠风赴难;面对疫情,他没有退避三舍,而是肝胆与共。从主动请缨到武汉逆行,从非典疫情到新型病毒,每一次抉择都彰显了一名医者的不朽誓言和妙手仁心。十七年前,是他,领军战非典;十七年后,是他,披挂上疫场,试问碧海清波,何谓以身许国?试问青山苍茫,何谓意气激昂?即使双鬓向人,青丝如雪,但是铁马冰河,依旧如梦。这位老人在参加03年非典以后又一次奋不顾身第一时间奔赴战场,挡在我们身前。经过他一夜未眠的奋斗,终于确定了肺炎人传人的特性。各级部门立即进入一级戒线,才得以控制病情,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来自天南海北的医生毅然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他们都是这场战争的逆行者,都是祖国的守护人,都值得我们敬佩。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使得人民安康,山河无恙。

看完《齐鲁大讲堂开学第一讲》后,在这短短的两小时课程里,让我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许多仁义之士前赴后继、不畏生死的艰苦努力换回来的;身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坚定不移的跟随党的步伐、听从党的指挥,弘扬并传承先辈的伟大精神,努力学习知识发展自身,为祖国的建设道路上做出贡献。身处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展现我们新时代青年的青春之风,不仅要增加自身学习知识,更要提升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衷心祝愿祖国海晏河清,繁荣昌盛。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姚鹏辉

 

 

 

感齐鲁文韵,触时事浪潮

齐鲁大讲堂开学第一讲,屏幕上的一段段英雄先进事迹,一个个爱国志士,一句句激奋人心的话语时时浮现眼前,何为爱国?爱国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必要时能够舍小家为大家。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国忧民情怀,到“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报国为民风范,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抱负,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大德、大勇、大爱在国家发生危难之时,常常被彻底激发,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史就是中华儿女克服灾难、战胜苦难的爱国奋斗史。

现如今,举国上下都在面临着新冠疫情,疫情既是教育的背景,也是教育的资源。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要在灾难中获得补偿,就必须时刻充满自省、自律、自觉、自信的精神。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加剧蔓延,对教育而言,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形势既是危机也是机遇,要引导青年人从国内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对比中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鼓励学生科学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充分认识远大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辩证对待人生矛盾,树立正确的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荣辱观。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未来道阻且长,吾辈青年更应“撸起袖子加油干”,朝着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去时代的漫漫长河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杨景

 

 

 

尽吾辈之志,振中华文化

今天,在学校老师的安排下,我们自主观看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齐鲁大讲堂,受益颇深。

在此次讲堂中,讲师们引领青年学生自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担当,为建设文化强省接续青春力量,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怎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以及未来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前景等问题。下面我将对此发表我的一点感悟。

千年来,出自中国的伟人,数也数不清。圣贤的孔子、老子,教会我们为人之道;航海家郑和,为我们点明前往更广阔世界的灯;军事家孙武、孙斌,让我们认识了千变万化的战术;革命先烈孙中山,为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让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那是名副其实。从甲骨文、小篆、金文、到正楷,狂草,最后再到博大精深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独创的对联形式,哪一个是吹出来的?!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

我似乎看见东方雄狮从血泊中站起,仰天怒吼,愤怒地夺回了自己的孩子――香港、澳门。看着伤痕累累的孩子们,“雄狮”把敌人一个个赶出了疆土,让敌人望而生畏。

现在,祖国强大起来,当你站在长城之上,你会有一股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当你停在九寨沟,望着这五彩缤纷的山水时;当你站在黄山之顶,看着云雾环绕的黄山时;你是否激动,热情奔涌,并且难以平复。那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每一天,都会有新的贡献者加入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列中。虽然中国遭受了千万次的打击,遭受了外国人的侮辱,但是,中国人永远都会自强不息。我们要努力,因为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我是中国人,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更加发达更加强盛!

政治与管理学院   周家未

 

 

 

观文化昌盛,延传承火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大国,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否定之否定辩证认识的发展阶段,文化自信失而复得。百年来的认知与探索,犹如穿越大江大河的惊涛骇浪。无数血的教训,使得今天的我们终于意识到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传统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历史与文化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传统即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最深厚的精神现实。

在新时代,各行各业都肩负自己的特殊使命。在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领域,我们应该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与利用之路,在加强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让文物活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一方面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进行遗产价值挖掘提升和功能创造性转化,深化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公共文化品质与服务。另一方面要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国民科学、思想与道德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认同感、自豪感,并反哺经济社会发展,反哺民族文化复兴,反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伟大实践,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韩文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让我们紧跟随杜泽逊教授步伐,一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